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最新资讯

在慈城抱珠楼,看当代建筑师的“古城复兴与人地情结”

时间:07-23 来源: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:147

在慈城抱珠楼,看当代建筑师的“古城复兴与人地情结”

“‘古城复兴与人地情结’中国建筑师作品展”展览现场。(01:23)慈城,位于浙江宁波江北区,是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城。7月8日,“翠屏山(慈城)建筑文化节暨‘古城复兴 人地情结’建筑文化对话”在慈城古镇启幕。这一文化节以“古城复兴 人地情结”为母题,举办了多场艺术活动。其中,清道光年间浙东著名藏书楼抱珠楼是此次文化节的主要展场。在这栋历经修复的,融合了古与今的藏书楼中,10余位知名建筑师展现了各自关于人、地、建筑的理解和回忆——“‘古城复兴与人地情结’中国建筑师作品展”。保留唐代街巷格局的慈城古城慈城,位于浙江宁波江北区西北部,是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城。自春秋越王勾践始筑句章城起,到唐代设慈溪县,慈城至今已拥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和2200多年的建县史。这里亦是历史上“人杰地灵”之地。慈城古镇慈城古镇如今,慈城古城依旧保留住了历史的肌理,在这里,公众可以看到唐代的街巷格局——“一街一河双棋盘”,横平竖直,大气宏伟。同时,这里还留存了部分明清时期的建筑。古镇北门外的阚山脚下有个慈湖,为古镇增添了一份水灵秀气。在堤坝上,则建有一古亭,名为“师古亭”,是为缅怀慈湖先生杨文元师道教泽所取,意为师古法今,向先贤学习,为民众造福。为此,20余年前,当地政府邀请了专家团队,在保留原有格局的基础上,对古镇进行了修整与规划。走入古镇,可以见到破砖碎瓦垒砌的瓦爿墙与庭院深深的官院宅第,古旧气息扑面而来。径直走去,便是慈城县衙。该县衙创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(即738年),是第一任知县房琯所建,延续至1954年。据悉,如今对外呈现的县衙是按照光绪年间《慈谿县志》上详图重建的,占地四万多平方米,整体建筑布局严谨,层次分明、廊道相接,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贯通。慈城古镇内的明清建筑古城内还有慈城孔庙,建于北宋庆历年间,历代累有兴毁,时至今日已有近千年历史,现下仍保持着清代光绪年间原貌,是浙东地区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学宫。从外观看,与其说是祭祀礼学之地,它更像是一座江南园林,四时常青,幽静古朴。再往孔庙里走,便是古时的学堂——明伦堂。不远处的校士馆则是典型的明清风格,整体中轴对称布局,其中“天地玄黄”的考场布局,工整严肃,蔚为壮观。古镇内的古县衙古镇内的校士馆此外,慈城的抱珠楼则是近年来宁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藏书楼之一,佐证了该地区千百年来耕读传家之风。同时,抱珠楼亦是此次文化节的主展场,连接着慈城古镇的古与今。融合古今的抱珠楼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,抱珠楼于2005年被重新发现。该藏书楼坐落于慈城古镇内的始平路6号冯氏故居内,是清道光年间浙东著名藏书楼,为冯骥才高祖的从弟冯本怀所创办。重启后的抱珠楼冯氏故居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,由三进两层木结构楼房组成,楼房之间有天井,最北面的一进两层楼房就是藏书楼——抱珠楼。抱珠楼又名抱珠山房,因北依抱珠山而得名。慈城曾有过三座藏书楼,分别为:冯云濠的醉经阁,冯汝霖的寄月楼,及冯本怀的抱珠楼。光绪《慈谿县志》记载:“其抱珠山房藏书与醉经阁、寄月楼相埒。”据考证,冯云濠、冯汝霖、冯本怀皆属慈城冯氏启承祠支系,清道光前后,冯氏这一支系建造过多座藏书楼。因为家族经商致富,为了子孙走科举仕途,便于读书,每家都花钱建藏楼书斋。1957年慈城冯氏启承祠《谿上遗闻集录》其中,抱珠楼主人冯本怀钟情藏书,践行藏以致用。道光十九年(1839年)中举后,冯本怀开始抄书、撰书、刻书,与社会文化贤达交往、收集各种善本珍本,还亲自参与了书籍的整理、刊刻工作。除了藏书,抱珠楼还曾刻印发行过慈谿县历史上珍贵的两部地方文献:《谿上诗辑》和《谿上遗闻集录》。此两书由清道光年间慈城德润书院堂长、举人尹元炜汇编;冯本怀眉批和刻印。然而,令人惋惜的是,曾显赫一时的藏书楼,历经沉浮,部分珍藏遗失,建筑失修。据了解,1933年,冯本怀的曾孙冯庆瑞先生,将抱珠楼已不多的残存藏书、珍稀刻本悉数捐赠给西泠印社。改造修缮前的抱珠楼 ©佚人营造建筑事务所改造修缮后的抱珠楼 ©赵赛现在,随着抱珠楼的被发现,它也进入了修复改造阶段,并已于2022年对外开放。在利用原有建筑的空间特性的修缮改造后,新的抱珠楼融合了传统建筑与现代化风格,并增添了几处独特的新建筑,如“河蚌含珠”的四角亭、“八相之地”的吉祥八字厅等,古今融汇,自成一体。其中,最为独特的便是抱珠楼图书馆的营造,这一项目由“佚人营造”团队负责,主持建筑师王灏擅长将传统木构技艺转译成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。该楼的主体结构采用混凝土框架,正方形平面内嵌八边形的基本几何系统。八根混凝土柱升至屋面穹顶的底部环梁,环梁承托螺旋穹顶。在这一项目中,王灏团队以“木构复兴”为背景,以现代结构理念将传统的螺旋藻井转译为结构穹顶,探讨小木作成为大木作的可能性。改造后的抱珠楼图书馆外侧改造后的抱珠楼图书馆的穹顶“‘拉力海洋之中的受压孤岛’,正是对此类结构的诗意描述,这也是对物理世界中力与反作用力对立统一的哲思。结构与建筑期待共同探索一种结合古今特征的木构模式,这种新模式给建筑设计带来了拥有更多自由度的潜力与活力。”王灏也表示,这样的结构设计并非复制古法,复现古式,而是一种建筑学意义上的传统木构复兴。如今,改造后的抱珠楼转型成一个集展览展示、文化传承、交流体验和服务配套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。“‘古城复兴与人地情结’中国建筑师作品展”在抱珠楼对外展出用建筑展览呈现“人地情结”7月8日,“‘古城复兴与人地情结’中国建筑师作品展”在抱珠楼对外展出,向公众讲述了建筑与人文传统的属地关联。这一展览由佚人营造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、主持建筑师王灏,以及第九届深港城市\建筑双城双年展(深圳)总策展人、pills工作室创始人王子耕作为主策展人,呈现了孟凡浩、何崴、赵扬、水雁飞等十余位建筑师及艺术家关于人、地、建筑的理解和回忆。展览现场展览现场,抱珠楼院落中呈现的木结构探索展览现场,抱珠楼图书馆模型展厅中,建筑师孟凡浩的“东梓关乡村复兴实践”是一场与乡村的对话。东梓关村位于杭州富阳场口镇西部,因郁达夫同名小说《东梓关》而著名。在该乡村复兴的案例中,建筑师结合传统民居人字屋面中微曲、起翘的做法,再通过抽象与重构策略将屋顶做成不对称坡和连续坡,几个单元相互连接,使得屋面关系相互呼应,深灰色屋顶与白色墙体相互映衬,实现传统意向的现代化转译。关于乡村聚落的重塑,孟凡浩认为,“当代设计应从传统聚落中寻找关联,而不是从传统的生成机制中寻找成因。”孟凡浩 东梓关乡村复兴实践建筑师赵扬的作品“寸四民族文化工艺传承中心”及其在大理的实践项目则体现出了他的建筑思考。他认为,好的房子,从来无需抗拒生活,而且正是因为生活,自然而然生长成了刚刚好的样子。同时,他的设计也呈现了当下的人际关系的变化。建筑师水雁飞展示的“吉本岗艺术中心”是一栋在西藏拉萨老城区的历史保护建筑改造案例,连接着当地的日常生活与文艺气息,而另一个案例“新范菜市场”则是一个重建项目,位于浙江省缙云县壶镇镇的老城。该项目也是建筑在人与地的关系中的重要一环,呈现出建筑师所关注的百姓市井生活。展厅现场,水雁飞“新范菜市场”模型展厅现场,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的案例何崴 石窝剧场建筑师何崴的“石窝剧场”同样是一则关注公众生活的建筑案例。“石窝剧场”位于威海环翠区嵩山街道五家疃村,前身是一处废弃的采石坑。建筑师保留了场地中原有的石壁,将其作为剧场的背景墙,看台环抱石壁设立,从舞台地平面逐渐抬高,看台下的建筑设计成咖啡厅和公共卫生间等。何崴告诉记者,“这一改造的造价低(石材直接来自采石场),工程简单,维护也方便。改造后,这里经常举办文化娱乐活动,目的是丰富当地村镇百姓的日常生活。”展厅现场华黎 先锋厦地水田书店除了剧场,展览中也有乡村中的书店改造案例,那就是建筑师华黎的“先锋厦地水田书店”。该项目位于福建屏南厦地古村村落北侧,被一片水田环绕。建筑的前身是一座荒废已久的当地民居,仅保留下了三面完整的夯土老墙和残破的院墙。基于对场地历史以及村落整体景观的尊重,残存的老墙被视为容器,包裹了新建的混凝土和钢结构内胆,形成当代与传统的对话。而最西端的悬挑体量成为从老墙的包裹中唯一的溢出部分,这里形成三面向外的咖啡厅空间,公众可以在此感受村落和水田的风景。刘可南 大乐之野计家墩酒店罗宇杰 三葛村青创公社此外,展厅中,建筑师刘可南的“大乐之野计家墩酒店”,建筑师王斌的“绍兴宣化坊裘宅”等案例是对在地居住的探索;而建筑师王子耕的“MotivMfg 品牌店”,建筑师罗宇杰的“三葛村青创公社”,建筑师潘晖的“江苏靖江滨江新城垃圾中转站”等则是各自对于空间的探索。策展人王灏告诉记者,展览“人地情结”展示了当下很多的建筑师并非只盯着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及博物馆、艺术馆的设计,而更多的是关心民生,思考建筑空间与土地之间的关系,思考建筑与地方的乡土情怀。展览除了建筑设计,也展示了艺术家史劼的绘画作品。在王灏看来,这些绘画也能成为一种概括,展现了山水不仅仅是绘画的母题,更是一种哲学,一种世界观,从文人案头到一座园林,再到一片村落,一座城市,山水、乡村及当地环境始终将人与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。王灏 紫石粮仓史劼绘画作品 废墟博物馆展览将展至10月8日。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最新资讯